Facebook Facebook
案例分享

[濕疹 案例分享]

 

陳怡安醫師

 

患者分享:

張先生54歲,台北市內湖

長期患有皮膚炎,因工作關係需經常應酬,腸胃不佳,經陳怡安醫師 皮膚炎明顯改善,胃食道逆流的情況也不會經常發生。

 

醫師治療分享:

54歲的張先生在約一年前初診時表示胯下、大腿根部濕疹已持續反覆多年,通常因環境或氣候轉換時患處的泛紅、發癢症狀加劇,偶爾因夜間較癢而影響睡眠,嚴重時使用類固醇類藥物緩解,好奇是否能透過中醫調理來改善。

經診察後發現中下焦濕熱偏重,研判可能由於張先生平常工作常需應酬,進食膏粱厚味的同時也無法避免飲酒,因此也伴隨有胃腸脹氣、胃食道逆流等症狀。最初以清利濕熱的處方為主,酌加祛風止癢藥物,後續則同時兼顧腸胃的調理,但因工作不在台灣的關係無法持續回診。

 

今年初張先生回診時表示,這一年來濕疹狀況穩定許多,無需使用西醫外用藥;雖然仍時常應酬,胃腸脹氣、胃食道逆流發生的程度與頻率都有明顯趨緩,因此趁回台期間再來調理。

 

「濕疹」其實是許多類似症狀的皮膚炎的統稱,包括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脂漏性皮膚炎、富貴手等都歸屬其中。最主要的症狀是「癢感」,患處在不同病程時會呈現不同的型態,像是在急性期可能會有小水泡、紅疹,甚至可能會有滲出液、糜爛傷口等,而亞急性期和慢性期則可能出現脫皮脫屑、乾燥龜裂、傷口結痂、角質增厚或色素沉澱等表現。誘發濕疹的因子可分為外因與內因,前者是指外在的環境變化,或是接觸誘發過敏的物質如塵螨、花粉;後者則多與體質有關,可能受到長期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情緒或壓力等影響。

 

從中醫觀點來看,濕疹的發生與風、濕、熱、瘀等因子息息相關。治療時會根據病灶表現與分布位置、患者體質來辨證用藥。

在急性期時,治療方針會以改善病灶症狀為主:

臨床上常使用的清熱利濕的藥物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子、苦參根、蒲公英、地膚子

疏風止癢的藥物荊芥、防風、蟬蛻、金銀花

濕性表現較重也可再酌加薏苡仁、蒼朮、茯苓健脾祛濕

 

當急性症狀緩解後,治療方向就會轉而著重於體質的調理:

像是脾虛濕盛的患者,就需要改善脾胃運化代謝的功能可選用參苓白朮散、平胃散、六君子湯

而常熬夜、工作壓力大的患者則可能多為肝鬱化熱或陰虛有火則可選用當歸飲子、加味逍遙散等來滋陰養血

另外,濕疹反覆發作容易伴隨有局部膚色暗沉或增厚等血瘀的表現,因此慢性期的治療也可以加入活血化瘀牡丹皮、丹參、赤芍、桃仁等。

 

除此之外,患者自身對於日常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的調整也非常重要,像是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減少壓力、盡量避免飲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等,才能更顯著且長期地減緩復發頻率及嚴重程度。

 

 

<以上為真實案例分享,已取得患者同意刊載,每位患者體質及需求不同,請就診搭配醫師建議進行診療>

Facebook Facebook
Top
內湖電話聯絡 士林電話聯絡